尊敬的编委:
不久前,收到您寄自北京×××路××号××信箱的信,手捧赫然印有《中国专家名人辞典》编委会的入选通知,我着实高兴和激动了一阵子。通知上明明白白地写着:“您发表在××××刊物上的《以史为鉴,可知兴替》大作,立意高,角度新,见解独到,堪称国内一流论文。以文鉴人,您定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专家,经编委会慎重研究,您完全可入《中国专家名人辞典》,请予以配合……”谁说“天下不会掉馅饼”?有道是凭着一篇短文,不经意间我就荣登了“中国专家”的宝座,成了可以载入史册的人物,这能叫我不高兴、不激动吗?
值得高兴的事远不只这一件。连续几个月来,我还收到了《中华成功人才大辞典》、《二十一世纪人才库》、《中华人物大典》、《名人资讯》、《中国当代专家著述目录》等编委的信函,内容大同小异,都是根据我发表在某某报刊上的某篇文章而断定我已具备名人资格,皆可入典、入库。
实话说,收罢这类信函,起初真有点高兴劲,借着几盘小菜,还尽兴地与家人小酌了几杯。这俗话不是说“雁过留声,人过留名”吗?打儿时起,我就立下过当“专家”、“学者”的志愿,这几十年的勤奋自学、辛勤笔耕,不就是图在社会上有点名气吗?其名其作一旦载入《中国专家名人辞典》、《中华人物大典》等典籍,岂不是青史留名、名扬四海吗?
然而转念一想,这全国级的“专家”、“名人头衔”真可谓“够威够力”了,但扪心自问:我够这个“格”吗?这些年来,我虽然勤于自学,拿了一些自大、函大的毕业文凭,并业余笔耕不辍,写了上千篇杂文、散文、论文等,但仔细掂量,那些个烫着金字的毕业证书,充其量说明我有强烈的求知欲望,至于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多少知识,只有我自己心里明白。至于那些发表在各类报刊上的文章以及汇集而成的几本小册子,说来也惭愧,大都是些随心所欲的“急就章”,千字文,豆腐块,一事一议,有感而发,说不清楚什么,仅限于表达心境,说说痛快而已。就冲这让我当什么“名人”、“杰出人才”,要名留青史,永传后世,我真有点害怕。
也许有人会说,既然有人张榜编辑名人录之类的书,且又有更高级的名人为之题词,为之作序,为之撰文,总有它的道理。再说人家对你多器重啊,在茫茫人海中,费心费神地搜录到你的住址、单位、邮编以及文章的篇目,还要把你编入“名籍”中,你不要“狗上轿子——不识抬举”。凭心而论,倘若我有扎实的理论和专业功底,有高级职称和突出贡献,有可以传世的佳作(哪怕只有一两篇也好),我是不会“谦”这个“虚”的,定会积极配合,把自己编到“名人”中去。可问题是,让我这样一个学识平平、无大建树的人硬去充当“名人”的角色,我实在有点“盛名之下,其实难符”的感觉。
“名人”不当,兴许更有利于我,有利于各种“名人大典”的声誉。在此,我十分真诚地请求,请不要收我入编,否则于心不安。不当名人并不是不求进取,我还是要淡淡地生活,静静地思考,执着地进取,坚毅地攀登,争取多出一点可以称得上“成果”的东西。
(驻南昌铁路局军代处 何贤彪)